艺术摇滚
试图将古典音乐融入其中的摇滚乐
艺术摇滚是一种试图将古典音乐融入其中的摇滚乐。其特征为:结构较为庞大,和声语言较为复杂,并常借用古典音乐中的主题作为素材,并注重音乐的逻辑性和音乐素材的简练、统一。
发展历史
两大分类
艺术摇滚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做法,在摇滚乐中引用古典音乐片段,或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摇滚风格;另一种做法是将摇滚乐队和管弦乐队(或其他古典音乐合奏形式)混合而成,或者用摇滚乐语言按古典音乐的发展手法、结构形式创作而成。
代表乐队
70前
忧郁布鲁斯乐队
最早进行艺术摇滚尝试的乐队是英国的“忧郁布鲁斯乐队”。《摇滚音乐50年》说:“他们创造了交响摇滚(Symphonic rock)”,并为平克·弗洛伊德铺平了道路。
“忧郁布鲁斯乐队”(The Moody Blues)成立于1964年。1967年,他们推出的专辑《未来的日子消失了》(Days of future passed)是乐队朝着艺术摇滚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。它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,管弦乐队提供像序曲一样的开头,然后过渡到摇滚歌曲并为歌曲伴奏。“忧郁布鲁斯”的代表作品还有《平衡问题》(A Question of Balance,1970)、《每个好孩子都该爱护》(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ur,1971)、《第七次逗留》(Seventh Sojourn,1972)、《长途旅行者》(Long Distance Voyager,1981)等。
深紫色乐队
深紫色乐队”(Deep Purple)是英国的另一个进行艺术摇滚试验的乐队,共5人。1969年,乐队成员乔恩·洛德(Jon Lord)创作的《摇滚乐队与管弦乐队协奏曲》(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)与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出,其中的管弦乐风格比“忧郁布鲁斯”乐队的风格更现代一些。1970年,“深紫色”受BBC广播电台的委托,为摇滚乐和管弦乐队而写的《双子座组曲》(Gemini Suite)在摇滚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。
是乐队
是乐队”(Yes)乐队成立于1968年,乐队的主要人物是乔恩·安德森(Jon Anderson,1944年出生)。1969年他们录制了第一张专辑《是》(Yes)以后,人员便开始波动。1971年推出的专辑《是的专辑》(The Yes Album)标志着乐队后期风格的开始。1972年在经理人的引导下,乐队开始尝试一种叙事性的和交响式的风格,先后于1972年和1974年推出了专辑《靠近边缘》(Close the Edge)和《从地形海洋来的传说》(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)。1975年至1976年间,乐队成员开始了一些个人活动。1977年从专辑《为一个目标奔忙》(Going for the one)中可以看出,乐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之后,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传统的摇滚乐上。1980年年底,乐队出版了一张现场专辑《是的演出》(Yes shows)后,于1981年4月宣布解散。
电光乐团
弗兰克·扎帕(Frank Zappa)等。
70后
当艺术摇滚进入70年代以后,形式变得更加丰富。它主要利用摇滚乐的语言,创作更大型、更复杂的、希望能和古典音乐相媲美的作品。这个时期主要以“平克·弗洛伊德”乐队为代表。 创世纪乐队Genesis)是七十年代、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最成功的摇滚乐队之一,Genesis的成员Peter Gabriel和Phil Collins在后来都成为了超级明星。乐队的雏形来自Garden Wall,这是15岁的Peter Gabriel和Tony Banks在1965年成立的乐队,同时Michael Rutherford和Anthony Phillips成立了Anon乐队,后来两支乐队合并,并且录制了Rutherford和Phillips创作的一个六首歌的DEMO。录音艺术家兼制作人Jonathan King听过了这卷样带,为乐队重新进行了编曲并将乐队重新命名为Genesis。
平克·弗洛伊德”(Pink Floyd)乐队于1966年由罗杰· 沃特斯(Roger Waters)和罗杰·巴雷特(Roger Syd Barrett)建立起来,共4人。最初,他们的迷幻摇滚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。特别是他们利用当时能得到的最复杂的装备,如灯光设计、幻灯、旋转色彩图案、烟雾等,造成特殊的舞台视觉效果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1967年,乐队推出的专辑《曙光门前的吹笛人》(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)是他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。
1968年,乐队中极具独创性的领导人巴雷特因精神崩溃而离开了乐队,另一名吉他手大卫·吉尔摩(David Gilmour)接替了他的位置。他们于70年代初发行了几张专辑,都只取得一般性的成绩,转折点的到来是1973年发行的《月之暗面》(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),这张专辑花了9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,不仅获专辑第一名,而且榜上有名持续了创纪录的735周(13年)之久。专辑中电子手段的大量使用使“平克·弗洛伊德”的超级明星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。
随着乐队名声的增大,罗杰·沃特斯和乐队其他成员的理念发生了偏差。这种隔阂由于乐队又一张专辑《迷墙》(The wall)的巨大成功而进一步加深。专辑《迷墙》是以Waters和Barrett的一生为线索,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: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他幼时的心灵带来的伤害、上学时古板的教育制度对他的打击、长大后面对现实社会的无奈、最后导致他的精神崩溃。1982年由艾伦·帕克(Alan parker)导演搬上银幕。在这张专辑中,歌曲《墙上的另一块砖》(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)先后出现了三次,作为专辑的主题,它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孩子们比作是墙上的砖,全是一模一样的形状,反映了当时英国教育制度的古板性。而将专辑的主人公比作是墙上的另一块砖,体现了他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。
平克·弗洛伊德”于1983年推出的专辑《最后的乐章》(The Final Cut)具有特别忧郁和绝望的反抗主题,全部由沃特斯作曲。不久,沃特斯离开乐队,“平克·弗洛伊德”在大卫·吉尔摩的领导下继续活跃在摇滚乐坛。
参考资料
最新修订时间:2022-08-03 20:11
目录
概述
发展历史
参考资料